有个名人在演讲时对着台下的人说:

听演讲的时候不用做笔记,记了多少你也不会看的,你心里想记住的,一定会记住。

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里,我对这句话一直不理解。直到这句话刚才悄然落地,才突然有了疼痛般的领悟:曾经刺激过你头脑的知识常随着岁月消逝,但曾经与你的灵魂特质产生过共振的东西,那犹如高潮般颤抖的感觉,哪怕只是一个瞬间,也会在潜意识里留下恒久的记忆。

中学时没好好读书,尤其单本的书读的少,常看的多是杂志,这导致我后来回想从前时,记忆里大都是场景式的碎片记忆。

有一个情景虽然已过去很久,也从不刻意去记,却一直印象深刻:台湾一位知名广告设计师,作品独特,写白话文,用毛笔字给客户设计广告语,总之,非普通广告的寻常套路。他在采访里说:我从来不看杂志。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就跟我听到梁文道说他没有微信、汪涵说他到现在不会用电脑所有文稿都是手写一样。这种安静做事、凝神专注自己一寸空间、不受外界纷扰蛊惑、勤心自耕三分地的精神境界,令人向往!

世间纷扰,在眼及所见的大多数信息里,营养很少。重点不在于“不看杂志”这件事是好是坏,而是他们清楚自己是谁,清楚自己需要什么。他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,而不拘泥于社会所谓的潮流、趋势和规矩。十年如一日,在自己的领域里专注研究、积累,不浮躁,不人云亦云,形成具有极强个人风格的独特气质。

反观自己,反观身边的很多人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现实中也好网络上也罢,到处看热闹,仿佛别人的热闹就是自己生命旅途经历过的高潮一般。特别是微博,知乎现在也有此趋势,什么热闹看什么,好像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豪门恩怨和魑魅魍魉,看了就乐一乐,跟群里聊一聊也是乐一乐。

外边很热闹,里边其实空荡荡。

几年前我跟朋友讲过一段故事:杭州,凌晨四点,我打的赶往机场,坐在后座。路上司机多加一客,意多挣半份路费。上来的人穿西装拎黑色手提包,坐在副驾驶位,一坐好便跟司机神侃,从天气、生活到政治新闻云云,聊得不亦乐乎。我当时刚毕业,本着好奇心理,觉得前面这位应该至少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士。接着车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,司机跟这位新朋友聊到兴头上,随口就说:你说要这黄灯做什么呢,没什么用嘛,一个红灯停,一个绿灯行就够了,干脆这黄灯应该去掉!

副座男士眼睛一亮,貌似醍醐灌顶,颇有想猛一拍大腿的阵势,顺口就来:你说的对呀!那我觉得红灯也是不需要的,一个绿灯就够了!你看啊,绿灯亮车就走,绿灯灭车就停,不就行了?

司机一拍大腿:对!哈哈!

……

转眼这个朋友已经结婚,而从那次对话至今的这几年,我一路飘飘荡荡,走得很辛苦。回望过去,都是伤痕与疼痛!岁月仓皇,跳来跳去,心一直是向外看,从不愿往里看。在无可挽回的最珍贵的青春岁月里,盲目的张狂与自信,以为自己什么都懂,什么都能干。心很不安定,碰到什么热闹就去凑:路边的交通事故、夜宵摊旁的吵架、微博上的热点、爱奇艺最新的电视剧、似乎永远积极向上并政治正确的最火的综艺节目,等等,晃得本就没有墨水的心里,更加空荡荡!

现在,我决定停下来了。我还有梦想要去实现,想充实自己都觉得时间不够用。

外边的一切纷纷扰扰,该停歇了!

纷飞的瓦片 2019-03-14 21:15 - 阅  - 评 0 
言之有物
有思考才有生活态度